距離2008年高考越來越近,許多地方有關部門又開始新一輪的打擊“高考移民”行動。3月24日,記者從重慶市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會議上獲悉,該市僅在高考報名階段就清查出200名不符合條件的高考移民。這一舉動引起人們的熱議—— 資深專家表示,高考移民是我國現行高考制度中一個畸形的、破壞教育公平的現象。 人們反對高考移民,不應該針對高考移民者,不應剝奪他們的受教育權利,而應該針對導致高考移民的各地教育質量不均衡、高考升學指標分配不均衡等深層次問題。 200名考生陷入被清退尷尬境地 3月下旬以來,重慶市部分區縣高考報名審查工作開始。按照今年重慶市招辦、市教委、市公安局聯合出臺的防移民戶籍學籍審查規定,該市200名考生陷入被清退回原籍考試的尷尬境地。 重慶市招辦有關人員透露,因重慶市近幾年高考升學率較高,個別外地考生萌發“移民”念頭;另外,該市幾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庫區淹沒鄉鎮和城口、巫溪縣考生都享有加分照顧政策,市內和鄰近省份考生想“移民”到這些地方,得到加分照顧。 為防止“高考移民”占用全市的招生計劃,損害廣大考生,特別是民族地區、庫區和邊遠貧困山區考生的利益,重慶市招辦規定,“非本市常住戶口考生不得在我市報考”、“凡不屬父母工作調動將戶口遷入我市的考生,其戶口必須是在報名前三年遷入的,且具有我市高中三年的正式學籍,才可報考”,報名時將嚴查報名資格。 重慶市招辦有關負責人稱,以前,該市沒發現大規模的“高考移民”情況,因此對考生的學籍、戶籍審查無明確的細則。2006年,萬州區出現55名“高考移民”,他們分別來自四川、河南、河北等地,其學籍和戶籍在渝不足三年。重慶市招辦在得知這一信息后,首先勸考生回戶籍所在地報考。但考生都不愿回戶籍所在地報考,無奈之下,市招辦只有與考生簽訂協議,考生只能報考三本以下的學校。“逐客令”一下,有十余名成績較好的考生回原籍參加考試,不過仍有四十多位考生在重慶參加高考。 據重慶市招辦工作人員透露,清退自行來重慶的“高考移民”相對容易;而清退少數學校引進的“高考移民”,引起的矛盾就比較大。據介紹,為了提高學校的高考升學率,重慶市有部分中學到四川、湖北等地中學去“掐尖子生”,并且許諾可以讓他們在重慶參加高考。此次清退的學生中就包括部分尖子生。 據悉,回原籍考試,考生將面臨考試內容等方面的諸多差異。據了解,全國課程改革處于實驗階段,很多省市高中所用教材并不相同,考試的形式也不同,命題也分考試中心和地方命題兩種形式。也就是說,“高考移民”回原籍考試,會吃很大的虧。 近段時間來,家住重慶渝北區的老胡電話就沒有停過,因為他曾幫人辦理過“高考移民”。在距離高考越來越近的時候,老胡再次成為“高考移民”一族的紅人。今年,他雖多次拒絕這些請求,但一些家長仍不死心。 老胡告訴記者,他以前為幾名考生辦理過“高考移民”,稱得上是這個行業的“老江湖”了。據透露,在高考前,準備“移民”參加高考的考生家長會以孩子生重病為由,向孩子所在的學校領導請長假。家長利用這段時間辦妥孩子的戶口問題,找到接收的學校,然后將孩子送至戶籍移入地參加高考。這些“高考移民”大多數來自山東、湖北等高考競爭激烈的地方。 老胡說,“高考移民”是“以錢鋪路,以金敲門”,有的家長為了給孩子辦理戶口,花光了積蓄。有的家長花了錢也沒成功,結果錢沒了,也耽誤了孩子的高考。 據透露,成功落戶才是“移民”的關鍵。而落戶的重中之重是要找到當地與戶籍管理部門有著密切關系的人,有了他們的幫助,就可以辦妥戶口了。打通這些關卡后,考生就到當地派出所辦理新的居民身份證,并落戶在當地某個可靠人的名下,這樣就可成為新戶籍所在地的一員了。解決了戶籍問題后,家長還要找到肯接收孩子的學校。整個這些過程都需要大把花錢,多的六七萬,少的也要二三萬。 一名今年在重慶被清退的陳姓考生告訴記者,他現在非常迷惘,不知道憤怒的矛頭該指向誰,與此同時也感到無可奈何。“我們租房子在這里上學,離家這么遠,人地生疏,很辛苦。全國這么多的考生,競爭本來就大,為了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接受好的教育,我們有什么不對?” 在與記者交談的過程中,小陳承認當地考生是“高考移民”現象的直接受害者,但是,由于優質教育資源稀缺且呈不均衡分布狀態,加上教育、戶籍等制度的不完善,因此造就了“高考移民”這一怪現象。 “有漏洞,就不要怪我要鉆它。”這是小陳的父親陳先生的邏輯,他這種想法在“高考移民”家長中頗具代表性。 “大家都是為了讀書,在現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公平競爭,這沒有什么不對的。”陳先生說。 近年來,為遏制“高考移民”現象,新疆、寧夏、內蒙古等地紛紛出臺禁令,但效果并不理想。“高考移民”現象屢禁不止,甚至出現在重慶這樣的中部較發達地區,其中的是是非非引發人們深層次的思考。 有關專家指出,“只堵不疏”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考移民”問題。為重要的因素是,只要擁有高考特權的地區依然存在,那么高考移民這一現象就很難消失。道理并不復雜,同樣參加高考,有的省市地區錄取線相差有近幾十分、甚至一百分之多,這就造成錄取分數低的地區擁有所謂的“高考特權”。有了這個特權,自然其高考報考資格就顯得炙手可熱,也就催生了許多考生寧可多花錢去鋌而走險走“高考移民”路。 追究高考移民的原因,一般與各省的教育發展程度、教學水平、錄取標準密切相關,而高校錄取考生一般采取“地區保護主義”政策,對本地區的學生特別“優待”。教育界人士指出,高考與移民問題本來是很難聯系的兩碼事,其所以連在一起并成為一種“現象”,只是由于我國在高考問題上“具有中國特色”的特殊政策,這就是高考分數線各地高低不一。同是中國國民,一些人僅僅因為戶籍地的關系就可以享受如此巨大的利益而又不須承擔相應的義務,這種不公平的設計導致的權利義務失衡是產生高考移民現象的根源。而把戶籍與學籍捆綁起來的高考報名制度,則為人才流動制造了新的障礙。 重慶市一位教育界資深專家表示,高考移民是我國現行高考制度中一個畸形的、破壞教育公平的現象。但以教育公平的名義打擊高考移民,實質上會保護當前更大的教育不公平。人們反對高考移民,不應該針對高考移民者,不應剝奪他們的受教育權利,而應該針對導致高考移民的各地教育質量不均衡、高考升學指標分配不均衡等深層次問題。 為此,一些專家呼吁,我國必須從教育公平入手,一方面進一步提高“門檻”,嚴把報名關,杜絕腐敗;一方面應著手解決一些根本問題:一是降低過大的高考分數線差異;二是改革現有全國統一高考模式,增加高校自主考試招生的權力;三是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加欠發達地區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帶動經濟發展;四是采取教育行政聽證、咨詢和監督等制度,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