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對于16歲的陳浩(化名)來說,并不完美,曾就讀于湖南省名校初中重點班的他是班上的尖子生,數理化常考滿分。但這次中考成績是4A2B,沒有達到理想的目標。得知自己成績不能進本校高中重點班級后,陳浩決定棄讀高中,執意申報中等職業學校。陳浩的父母急了,堅決不同意。像陳浩這樣放棄讀高中的尖子生并非個例,陳浩班上還有四人因中考失利決定放棄繼續讀高中,卻都遭到家長的竭力反對。
事實上,陳浩的選擇并非“一時頭腦發熱”,更不是“自我放棄”,而是向著興趣特長挺進的自主選擇。他的夢想是做一名“機械大師”,接受職業教育,也是對人生負責的明智選擇。那么,有主見、有規劃、有實現路徑的個人發展選擇,何以遭到家長反對?
不得不承認,“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見還普遍存在。陳浩和班上同學的父母反對自家孩子上職校,是因為他們認為,接受職業教育是被淘汰者的被動選擇,相比普通教育通過“升學”走上“成長成才之路”,職業教育就是學技能、求就業,人生的某個階段走上職業教育之路,與踏上失敗人生相差不遠。
職業教育遭受偏見,與當下高中學校的招錄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先錄取普高學生再錄取職高學生的招錄政策,使得職業教育被打上了“次等教育”的印記,職業學校學生被打上了“普高淘汰生”的烙印。
選擇職業教育真的就意味著選擇了失敗的人生嗎?“棄北大讀技校”的周浩,因為不喜歡理論、不喜歡學術,從北京大學退學,轉到北京工業技師學院,進而投身于自己喜歡的數控技術研究,結果證明周浩的選擇對了,他在自己熱愛而且擅長的領域做出了卓越成就。而近兩年,從大學休學、從高薪崗位離職,進技校“回爐”的人群越來越多。有數據統計,今年進技校“回爐”的大學生人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0%左右。為適應這種趨勢,很多職業學校專門開設了大學生班。用人單位是理性實際的,職業教育的優越性在人才市場上得到了凸顯,社會不再盲目追求學歷,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轉變用人觀,更注重求職者的能力。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說過:“我們既需要培養愛因斯坦,也需要培養愛迪生,也需要培養魯班。建設教育強國,職業教育非常重要。”振興職業教育,首先要轉變教育理念,不能簡單認為普通教育就是升學成才,職業教育就是兜底就業,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只是類型區別,沒有高下之分,兩者可以融通建立“立交橋”。尤其是不能把中等職業教育的定位在培養低端勞動力上, 而是要瞄準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培養中高端的技術人才,絕不是僅僅培養“一技之長”。“一技之長”是職業培訓,不是學校教育。
據人社部提供的數據,從總量和結構看,我國技能勞動者僅占就業人員的21.3%,高技能人才數量還不足6%,總量嚴重不足,結構問題突出。從市場供需來看,近年來,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以上。體制性的職業教育關系到“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現。職業教育是應時代需求的教育,所培養的技能大師正是社會所需。
中國教育欲實現高質量全方位的提升,職業教育的提質增效是繞不過的現實課題。欲振興職業教育,必須在教育理念和社會氛圍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不能在體制做法上再讓職業教育低人一等,不能讓“職業教育等于失敗人生”的陋見再影響青年選擇進而阻撓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縱深發展。
|